华严经结缘网
标题

大堪布索达吉仁波切放生文集 二

来源:华严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23-05-24 19:07:31
生的这一点钱也舍不得,难道还算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吗? 肉食与素食   在《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着重宣说了戒杀断肉以及素食的功德。如《楞伽经》中

  生的这一点钱也舍不得,难道还算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吗?   肉食与素食   在《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着重宣说了戒杀断肉以及素食的功德。如《楞伽经》中云:“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佛说十善戒经》云:“啖肉者多病,当行大慈心,奉持不杀戒。”因此在历史上梁武帝也根据《涅槃经》等佛经教义,出于慈悲心肠,反对吃荤,著《断酒肉文》四篇,主张僧尼一律断鱼肉,他又召集三律师入宫会议,使僧尼断肉食素,从此在汉地佛教徒中吃素成为良好的定制。直到如今在大陆仍有甚多寺院的法师居士都坚持吃素,获得佛经所说的无量断肉功德。      但在食肉的问题上,藏地及奉行上座部的东南亚地区与汉地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又均有教证依据,欲解释此现象、推知佛经的深奥意义,应根据具德上师的教言、清净的传承、以及广大的智慧,以此方能了知各种经论的不同破立之处。      有人以为藏地食肉是密宗风行所致。事实并非如此。确实基于密宗最高的见地,吃肉与双运、降伏等一样皆属于密宗的最高行为,但这仅对于证悟很高的瑜珈师而言,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如大成就者帝洛巴常吃生鱼,那洛巴对此未生起邪见,如理依止后,也获得了究竟成就。又如汉地济公和尚一生吃肉喝酒,然人们依然推崇其为圣者的权巧示现,而未敢讥侮或效仿一样。

藏地佛教徒食肉的习俗,即是基于高原地理不长庄稼的客观现实,以本师释迦佛在别解脱戒中的方便开许为根据而形成的。      如印度律宗祖师功德光和释迦光在各自所著的《律经根本律》与《毗奈耶三百颂》中都开许食用三净肉。又《毗奈耶经·药事品》中云:“世尊告,不得食用非清净之肉。”《律仪经》云:“观察钵中之鱼肉等,若非人肉等,则可食用。”印度阿阇梨巴西在《中观精华论》中云:“声闻乘论中,开许三净肉,食亦无过失,已成精等故,如乞食无故……。食肉非有过,时众无害故。”《中观精华论释》中亦云:“大悲怙主释尊者,于大乘经典不仅未开许食肉,且云遮止。小乘经中食用三净肉亦说无过失。”此三不净肉,多数智者根据《律仪颂》中“利众如来云:故意宰杀肉,或见或闻疑,其肉不得食。”一偈解释为或见或闻或疑为我杀者,但也有些论典说凡是为食肉而宰杀者,全为不净肉,如释迦光论师所著的《毗奈耶具光论》云:“不食故意宰杀之鱼肉等,若杀或劝杀、及随喜杀者,虽是三净肉,但故意宰杀乃无慈悲心故,亦非合理,不得食用,余肉乃无遮也。”      但大乘经论对食肉作了严格的遮止。如《大象力经》、《大云经》、《涅槃经》、《指经》、《楞伽经》、《善臂请问经》以及中观等论中广说了食肉的过患。如《楞伽经》中佛告大慧菩萨:“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时,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又如经云:“何人食用肉,先堕饿鬼众,后堕号叫狱。”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声闻乘开许三净肉亦是不了义的抉择,因要引食肉者渐次人佛门故,并引《楞伽经》说明。萨迦班智达的《辩三戒论》云:“声闻可食三净肉,若彼净肉不食者,是乃提婆之禁行,大乘经论遮食肉。”藏地全知果仁巴在《辩三戒论释善解佛意疏》中亦作如是宣说。      但是,有些寡闻无智的人,认为吃肉的全是外道,或因此而戒律不清净,这却是一种偏见。难道佛陀在小乘经典中开许食用三净肉,于是这些经典也成了外道书籍吗?如今佛教信徒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泰国、不丹、斯里兰卡、缅甸等佛国的教徒们,不仅是居士食肉,出家人中也少见素食者,那这些国家的所有僧俗,全是戒律不净者吗?这是否仅是一个坐井观天的精彩故事呀!      有人认为只有汉地显宗崇尚素食,藏地学密者则全是食肉的,其实不然,除食用三净肉者外,藏地还有相当一部分僧众与居士倡导并奉行素食。五明佛学院每当打斋供僧时,总要准备一大锅素饭,以方便藏汉两族吃素的僧众。在四川省红原县,有一活佛,在他第一世时,发愿七世中不进肉食,现在是第二世,从小见肉就哭泣不已,至今已成年,戒肉茹素依然如故。      若有人想:“汉地《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教徒对此经作何解释?”殊不知在藏地所传的两种菩萨戒,均有别于汉地,为属于由龙树、无著二大菩萨所传的瑜珈部。龙树菩萨的甚深见派中有十九条重罪,八十轻罪;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中有四重罪,四十六轻罪,在其戒条中,虽未见开许处,但也未见遮破食肉。另外,《梵网经》中此不食肉戒列为四十八轻垢罪之一,非犯根本重罪,与“别请僧”、“不行救赎”、“懈怠不听法”等轻垢罪并列,此后三条均极易犯,并未见重视,独重视此不食肉戒似亦非应理。若想:食肉过患既堕恶趣,则应非轻罪耶?答:此说为佛经所载,勿须生疑。又如《宣说轻重罪经》也说:“比丘犯一白衣轻罪,亦需在复活地狱受八万年苦。”      依据错那·西绕桑波的《毗奈耶根本论日光疏》所述,在末法时代,能保持根本戒不犯,即为戒律清净。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也云:“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于食净肉者来说,别解脱戒未犯,菩萨戒中依《梵网经》也只犯轻垢罪,且此轻垢罪通过忏悔也即可清净。如汉地共称的清净比丘中,也有午后食饭或懈怠不听法者。是故,无论守持何戒,应以戒体之轻重为主,不能仅看表面形象。如今见有人犯根本重罪,不觉有过,对犯轻罪者,却极为见怪,并立为破戒,如是判断,是否应理,尚请三思!      诚然,戒肉茹素有无量的功德,食肉则有极大过患,但在藏地,佛教徒食用三清净肉于菩萨戒与别解脱戒均不为破,更不等同于杀生与外道的行为。所以,以藏汉为主的所有佛教徒,应该团结和合,互相尊重,不得诽谤,应知都为释尊所传下的清净教派,都有解脱道。广学实证的人,由此可证藏汉互通,显密不违,各派圆融矣。   吉庆佳日宜戒杀放生   放生有许多的功德,能使诸事呈吉祥,莲池大师云:“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俱陈。”杀生则广积怨业,并使宿世所累积的福寿逐渐消减毁灭,故每当逢年过节、庆贺生日、或喜庆婚礼、生意开业、宴请宾客等吉庆佳日,皆应广行放生,而不应于此时宰杀生灵、暴殄天物,广行杀业。 原本是喜庆吉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逢年过节则希望来年五谷丰登、人事兴隆、诸事吉祥,为何反而于此时广杀生灵,埋种祸根?世人肆意宰杀生物,残忍成风,致使冤孽重重,天也不喜,故有水火饥馑以及刀兵,普庵祖师《戒杀文》云:“三荒二旱,为人岂不思量?”      生日庆贺则希望父母以及自己福寿绵长、离苦得乐,正应当为己为父母放生持斋,增福延寿,为何反而于此时顿忘父母养育之恩,而杀害生灵,徒增罪业?上贻累于双亲,下不利于己,本欲求生,反倒伤生,本欲长命,反倒丧命。以前有一位大官的太太,她的生日来临时准备大宴宾客,买了大批的鸡鸭猪羊鱼虾水产等,但当杀鸡宰羊时,她的魂魄附在了这些被杀动物的身上,痛得她大声叫喊,在床上滚来滚去,比死还难受,这时候她突然觉悟到禽兽被杀时的痛苦和内心的怨恨,只是不会讲话,不会用言语表达而已。最后她觉悟到,今后一定要戒杀放生,不再屠杀禽兽以满足自己的享受。后来,这位夫人享寿高年,这都是因为她一念慈心改恶迁善的缘故。      婚庆之日,原本希望来日能够家庭和睦,得生贵子,为何反而与理相悖,于生儿育女之始而广行杀生,致使婚后多争斗烦恼,甚或关糸破裂,其后所生之子也多凶煞疾病,或至夭折,试问其婚礼是否吉祥?慈寿禅师戒杀放生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生意人则期望开业大吉,往后财源茂盛,为何反而于此时屠杀生灵,使怨声载于道,生财之日而广行灭杀之业,试想开业是吉抑或是凶也?所为是得利抑或是失利乎?《楞伽经》中云:“为利杀众生,因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古人云:“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又《大智度论》云:“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又不杀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好杀之人,有情动物皆不喜见之。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不杀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同样,超度亡灵、丧礼或消灾免难皆应戒杀放生以祈福,而不应背道而驰,徒增亡人之业障,《地藏经》云:“阎浮提人,命终之后,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无丝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亡人,在生修善,应得超升,遇此阳眷杀生,反落恶道,何况不修之人?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如是祈祷上师住世也应广行戒杀放生,以增众生善业,消减恶业,以期感上师长久住世,广利群生!   放生增福延寿命   若想长寿,则应放生,《放生赞》云:“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生而已矣。”又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佛经中说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其中长寿和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余五德之助缘。世亲论师说:“释放遭杀众,如是赐生命,断除害有情,获得长寿命,护士医师者,施药不损众,即成<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云堦月地 云堦月地

云堦月地成语名称云堦月地成语拼音yún jiē yuè dì成...

云屯森立 云屯森立

云屯森立成语名称云屯森立成语拼音yún tún sēn lì成...

云交雨合 云交雨合

云交雨合成语名称云交雨合成语拼音yún jiāo yǔ hé成...

云奔雨骤 云奔雨骤

云奔雨骤成语名称云奔雨骤成语拼音yún bēn yǔ zhòu成...

如果放生的条件不具备,有 如果放生的条件不具备,有

 如果没有条件放生。可以用以下这些方式替代放生...

最新文章
佛教:摆放供果时,牢记这 佛教:摆放供果时,牢记这

佛教:摆放供果时,牢记这两个字,功德无量!许多...

佛教:福报有限,做好这三 佛教:福报有限,做好这三

佛教:福报有限,做好这三件事,福报只多不少,南...

佛教:拜佛拜菩萨,生活中 佛教:拜佛拜菩萨,生活中

佛教:拜佛拜菩萨,生活中做不到这2点,多拜也无用...

佛教:礼敬诸佛原是菩萨所 佛教:礼敬诸佛原是菩萨所

佛教:礼敬诸佛原是菩萨所修?其实修福报无关菩萨...

佛教:种善因得善果,生活 佛教:种善因得善果,生活

佛教:种善因得善果,生活中要做好三件事,福报将...

佛教:懂得知福、惜福、修 佛教:懂得知福、惜福、修

佛教:懂得知福、惜福、修福才能修成正果,南无阿...

佛教:若闻这尊佛的佛名, 佛教:若闻这尊佛的佛名,

佛教:若闻这尊佛的佛名,将不堕恶道,但是不是谁...

佛教: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 佛教: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

佛教: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就在这句话上!心经的...

佛教:生活中千万不要伤害 佛教:生活中千万不要伤害

佛教:生活中千万不要伤害这五种人,折损福报,南...

佛教:福报修行的方法很多 佛教:福报修行的方法很多

佛教:福报修行的方法很多,不知道这一点,轮回在...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